“荆门政法先锋”系列事迹(四)|行走的“人脸识别系统”
“逃得了初一 逃不过十五”
“先锋”起先导作用者也,先锋就是旗帜,引领着方向;先锋就是磁石,凝聚着力量。
今天,我们推出“荆门政法先锋”系列事迹报告之四:
《行走的“人脸识别系统”》
清爽短发、笑容干净,硬朗的脸部线条阳光帅气,1990年出生的李思尧曾经是一名特警突击队员。2016年10月,他被调到荆门市公安局海慧综合警务服务站,远离训练场后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花花世界”,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人员。
李思尧的手机里存储着281张“陌生人”的照片,都是他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寻的对象。
监控锁定嫌疑对象,下载保存到手机相册,反复翻看烂熟于心,在人群中快速识别比对……10个月时间,这一套流程让李思尧在街头“偶遇”并成功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8名,他成为了荆门警界行走的“人脸识别系统”。
海慧警务站始建于2016年,荆门市公安局设立巡特警警务站是为加强街面巡防快反做出的勤务探索。试点铺开后,6个警务站接管荆门城区的街面巡防、接处警、群众帮扶等工作,既分流派出所警情,又提升街面违法犯罪打击质效。
放女友鸽子跑去抓扒手
2016年9月5日13时许,李思尧按约定的时间准备接女友,步行在路上,擦肩而过的一名中年男子调动了他全部的神经单元。
男子身穿的银灰西装外套,似曾相识!这种瞬间的感觉李思尧再熟悉不过。稍作回忆,原来和前一天微信群里同事发布的扒窃嫌疑人穿着十分相似。他立马掏出手机,打开相册对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李思尧放了翘首以待的女友鸽子,悄无声息地跟踪,暗中联系当班民警前来支援。5分钟后,他和队友前挡后夹,让这名嫌疑人在作案18小时后迷迷糊糊落了网。
时针往后调拨2个小时,15时许,李思尧和同事杨帆开始调查一起轧车胎盗窃财物的案件,行至体育场附近时,一名在烈日下穿外套的男子撞响李思尧的大脑“图库”。他定睛一看,体貌特征和另外一起系列摩托车盗窃案件的嫌疑人高度相似。在与杨帆的共同辩认后,当即实施抓捕,当场搜出一批用于盗窃摩托车的作案工具。
李思尧在工作中。
看图过目不忘,人海中“火眼金睛”,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这样的“巧合”一次次发生在李思尧身上。同事们打趣说“思尧啊,你这哪是人脑啊,完全是电脑嘛!”。于是“最强大脑”这个别号就落在了他头上。
面对点赞,李思尧坦言:“其实我没什么特异功能,我就是用的笨办法,没事就盯着这些嫌疑人的图看,看多了就忘不掉了。”
李思尧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在手机相册里创建了专门的文件夹,用于存储嫌疑人照片,不仅有自己站里的案件,还有兄弟单位发出的协查。平时没事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些照片反复翻开,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大脑“信息库”。
从警近10年,李思尧练就肉眼识别、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过硬本领,先后抓获各类嫌疑人420余人,同事们称其为“行走的人脸识别系统”。
2016年10月,荆门市公安局实行“巡特一体化”改革,李思尧由特警岗位调整到街面巡防岗位。“初来乍到”的李思尧对巡逻盘查,特别是依托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进行研判精准巡防、打击犯罪工作还比较陌生。但他凭着一股好学的劲头和不懈的韧劲,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刻苦钻研公安业务和信息化知识,自行收集建立前科人员信息档案,摸索总结出一套对嫌疑人的快速识记法——凭借“一颗痣”“一双鞋”“一个动作”等特征,在人群中快速识别锁定嫌疑人。
匆匆一瞥
“一颗痣”锁定嫌疑人
“现在已经有了职业病,走在路上总忍不住把所有人都扫描一遍”,李思尧和家人逛街时开过这样的玩笑。
事实上,正是这种习惯锤炼了他超强的“人脸识别功能”:通过眼睛快速扫描抓取人像,与脑海中记忆深刻的嫌疑对象碰撞、比对,一旦有特征吻合,脑电波瞬间发出预警。
2017年 7月8日早上7时许,城区白云大道白云楼路段水管突然爆裂,路面积水严重,造成交通拥堵。当班的李思尧带领辅警赶到现场,和交警一起疏导交通。
秩序恢复正常,李思尧准备驾车离开,就在侧身开车门的一瞬间,强烈的“预警”让他停顿了下来,紧接着他给了同行辅警一个眼神。多次配合形成的默契让辅警很快反应过来:李思尧身后步行的男子正是他们要控制的对象。
果不其然,这名男子就是东宝公安分局协查通报中要找的盗窃嫌疑人郑某。事后辅警才知道,李思尧能够大胆地作出判断,是因为郑某嘴角一颗明显的痣。
李思尧总说自己运气好,而时任海慧综合警务服务站站长的谢飞则认为,这样的运气具有必然性,建立在他对嫌疑对象体貌特征、活动轨迹、作案规律等关键要素的充分研判和记忆之上。
2017年4月7日,嫌疑人臧某在城区北门路某服饰城试衣时手机被盗,监控拍下了作案嫌疑人的背影,面部特征无法确定。李思尧带队蹲守,仅凭“方格针织衫”的衣着特征,案发第二天,他就将嫌疑人严某捉拿归案。
2017年4月19日,一名头戴黑色头盔、骑一辆红色摩托车的男子从李思尧身边一晃而过,背影自动与大脑“信息库”一帧帧对比,“预警”再次发出。李思尧立即上前对该男子拦截盘查。证据证实,该男子正是多起砸车窗盗窃、盗窃摩托车案件的嫌疑人张某某。
李思尧在查看视频监控
通过视频侦查获取嫌疑人踪迹,到最终成功抓获,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反复查看视频,逐一甄别微小细节,也常常由于街面监控像素问题,甚至还有大量盲区,使获取的线索有限,给侦破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但李思尧从不轻言放弃,通过自己的大脑“记忆系统”,反复甄别、大胆推测,直至打开案件突破口,找到想要的答案。
“逃得了初一 逃不过十五”
李思尧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次与聋哑盗窃嫌疑人的交手。
荆门城区最繁华的步行街中天街是李思尧的巡逻辖区,街区人流量大,容易发生扒窃案件。这样的环境也练就了李思尧成熟的反扒本领,对于识别扒手,他拥有神奇的“第六感”。
“他们的眼神、神态、行迹,甚至是穿着都会异于常人。”李思尧在工作中用心思考,不断总结规律。
2017年年初一天,中天街发生一起扒窃案,李思尧接警到达现场后判定,嫌疑人一定还没走远。在附近搜寻后,李思尧凭借“第六感”盯住了街边的一对男女,而案发现场的监控视频进一步印证,这对男女曾在附近出现,十分可疑!
李思尧和同事将这对男女传唤到警务站,经调查,两人均为聋哑人,拒不承认有违法犯罪行为,而且因为视频监控并未拍下作案现场,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最终只能让他们离开。
这件事成了李思尧心里的一个疙瘩,这两个人也死死记在了他脑海里。
2017年 3月1日至2日,中天街连续发生两起扒窃手机案。当视频监控摆在李思尧面前时,他心中一惊,作案的正是那名聋哑男子。
李思尧通过视频研判,分析出嫌疑人相对固定的作案时间和大致活动范围。3月3日下午,李思尧带领辅警在中天街展开蹲守,功夫不负有心人,聋哑男子按照李思尧的设想进入了视线,接下来的抓捕十分顺利,嫌疑人最终被绳之以法。
2019年4月,刚从荆门市公安局专案组回到警务站的李思尧,顾不上休整,迅速投入巡防和打击犯罪工作,连续四天抓获了5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2020年11月10日,李思尧通过梳理研判巡区侵财类案件,迅速锁定了一名网吧系列盗窃手机案嫌疑人黄某。当他找到黄某父亲时,得知黄某9月从外地回荆后一直离家未归,其家人也是寻找未果。李思尧分析研判黄某可能还会继续作案,便利用休息时间四处走访网吧,最终在一网吧将黄某成功抓获。
2021年7月23日,海慧警务站接到荆门市公安局情报中心警情通报,抓捕4名异地流窜至荆的系列盗窃车内财物嫌疑人。正在休息的李思尧立即赶到工作岗位,与同事协同配合,争分夺秒进行二次研判,迅速锁定嫌疑人落脚点,成功将4名嫌疑人抓获,并现场搜出作案工具及部分赃物,而此时距离发布警情通报才不足3小时。
“我会尽全力不让一个坏人从我的眼皮子底下溜走。”这就是年轻民警李思尧的“初心”和“始终”。在实战中,李思尧总结提炼出“二三五”案件侦破法,“三建四查五动”抓逃打现法等技战法,逐步成长为信息化应用“尖兵”,共研判并抓获各类违法嫌疑人420余人,其中网上在逃人员90余人,破获各类案件510余起。
“小”事不小 做群众“跑腿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群众找人找物等紧急求助,李思尧常常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真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许。
2021年5月25日,海慧警务站接到市民梁女士报警称手机被盗。李思尧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发现手机仍然可以拨通,推测梁女士手机并未被盗。而此时梁女士情绪激动,坚称手机被盗,让民警抓紧时间抓小偷。
李思尧一边安抚梁女士,一边快速调取视频,通过查看监控并未在梁女士周边发现可疑人员。他耐心引导帮助梁女士一点点回忆,最终还原了梁女士的活动轨迹,并为她找到了遗失在柜台的手机。
2022年 6月21日,一男子报警称价值8000余元的呼吸机不慎遗失。看到报警人焦急的神态,已经下班卸下装备的李思尧又与接班同事一起,通过视频追踪,确定捡拾呼吸机女子的暂住点,并前往所在社区进行走访,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联系上了该女子,并成功将呼吸机归还失主。
“每次看到群众找到遗失物品,走丢的老人、小孩找到家人后,露出惊喜表情和由衷赞许时,我就感到特满足,也特别有成就感,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我觉得很值!”李思尧说。
在警务站工作以来,李思尧共帮扶救助群众600余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50余万元,收到群众锦旗和感谢信30余面(封)。
因长期无规律的生活和高强度工作,2019年例行体检时,李思尧被查出患有甲状腺肿瘤。2020年,手术后在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又主动申请加入抗击“新冠疫情”党员突击队,和同事一起下社区、守卡口,先后排查登记各类人员1800余人次,救助群众330余人次。
选择了高山,你就选择了拼搏;选择了远方,你就选择了风雨兼程;选择了警察,你就选择了奉献。这是李思尧常常念叨和自我激励的话语。
街面警务站的工作处于基层第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而艰辛,李思尧始终坚守在巡防打击犯罪的第一线,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工作常常是“白加黑”“5加2”,正是凭着自己对本职岗位的热爱和一颗为民服务的责任心,让他成为了同事和家人眼里的“拼命三郞”。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三次,获省市“嘉奖”三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最美基层民警”“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